今天下午参加“iCoach教练与我同学会”的月度教练沙龙活动,来自台湾的Wisdom教练带领大家做了非常棒的教练状态体验活动。活动结束前的最后一个环节,是Wisdom教练邀请大家提出问题,在座的各位教练在Wisdom的邀请下分享了各自的想法,大家在现场有了一段很棒的激发和分享。
在大家提的问题当中,有2个刚刚接触教练的朋友们常会问到的问题:
1、刚刚学习教练、教练水平还不高的“菜鸟”,是否可以教练高水平的资深教练?
2、经验、背景、阅历比较少的人,能否做教练?
下午在沙龙现场,我也有一些想法想分享,看大家分享得很火热,我就一如既往地把机会让给了别人(我贯有的模式,作为常常进行自我教练的教练,自己知道这点要去突破,呵呵)。吃过晚饭刚刚回到家里,我忽然又想起大家提出的这2个问题。我忽然间想到:教练过程中,不是“谁”在教练“谁”,而是“什么”在教练“什么”。
我觉得我忽然想到的这个说法倒挺好的,这么一说可能就更清晰、更容易理解了。教练,本质上改变的是人们内在的心智模式,通过内在心智模式的转变带来外在行为的改变及成果的达成。那么,教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到客户去做到心智模式上的转变,就和自己的心智模式是什么样的有很大的关系了。一个人的心智模式——或者用Rachel老师在现场分享的话来说,是意识(我推测应该指的是霍金斯的意识层次)——决定了他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就象电脑或手机软件的版本,高版本可以兼容低版本,但低版本却无法兼容高版本。所以,一个心智模式在较高水平上的人,能够看清楚一个心智模式水平较低的人,但反过来,一个心智模式水平较低的人,是无法理解一个心智模式水平较高的人的。
或者用另外一个比喻。比如说,教练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就象是教练陪同客户去穿越一个迷宫,从起点去到终点。(这个起点,就是客户要解决的这个问题、目前的现状。终点就是客户想要去到的地方、想要的成果。)这个迷宫中有一些阻碍客户顺利前行的墙,这些墙就是心智模式中有局限性的地方,阻碍客户去达成成果,甚至阻碍客户去看到他想要去到哪里。
对客户来说,这个迷宫中有很多墙阻碍着他,让他看不到真正能让他前行的畅通的路在哪里。而对教练来说,如果他的心智模式高于客户,那么,他在迷宫中的墙就更少,甚至没有(当然这样的教练的心智模式 就是极高的了,我认为,那就是霍金斯能级中700及以上了,世人很少达到),因此他会比客户更清晰地看到正确的路在哪里、客户被哪堵墙给堵住了、可以如何去突破。这是教练可以快速、有效地帮助客户走出迷宫、到达终点的关键。
如果反过来,同样是在这个迷宫中,教练的心智模式比客户的低,教练自己在迷宫中遇到的障碍墙就比客户更多,当客户面前的空间是敞开的、他可以毫无障碍地往前走时,教练却被自己的墙挡住,那么教练如何跟得上客户的脚步呢,如何去伴随客户、支持客户更快地到达终点呢?
所以,教练过程就象是教练陪伴客户穿越迷宫,客户在摸索,而教练却清晰地知道客户在哪里,路在何方。只是教练要等待客户自己去突破,因为对客户来说,这是最好的办法,一旦客户自己突破眼前的墙,那堵墙就永远不复存在了,前方同类的墙也都会消失了。而如果由教练去告诉他墙是什么、在哪里的话,客户是看不到那堵墙、或者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突破,还有就是即使眼前的墙突破了,前方同类的墙还会一直存在下去,前方的路还是不会顺畅。
看完这个“迷宫”的比喻,会不会对上边的2个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答案呢?
所以,我说的是,在回答“谁能教练谁”、“谁能做教练”这样的问题时,是不能完全用是否学过教练技术(当然如果没学过,那么就一般来说不能按照专业的教练方式来做啦)、教练技术和方法运用的熟练程度、个人的经验、背景、阅历这样的标准来一刀切的。
上边提到的这些适合于总体,即,总体来说,学过教练技术的,会比没学过的做得好;水平高的比水平低的做得好;经验、背景、阅历丰富的可能会比资历浅的做得好(前提也得是学习过如何做教练,而不是在某个专业领域如销售、财务、管理等方面做得好)。而且这里所说的整体,还有一层意思,指的是一个人做过的所有教练,而不是指单次教练过程。就单次教练而言,一个原本水平比较低的教练,在单次教练过程中,也是有可能比一个水平比较高的教练做得好的,这是有可能发生的。
上边说的这些,适合整体,但不一定适合个体,即某个人。有些人尽管年轻、经验背景等各方面比较浅,但是个人的心智模式水平比较高,因此他是可以成为别人很好的教练的(当然成为专业教练要学习专业教练的方法)。
教练,是一份关于“内在”的工作,所以要用“内在”的标准来衡量。技术、方法、经验、背景等,都是外在的标准,不能代表一个人内在心智模式成熟的程度。只有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上,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卓越的教练,这就是为什么作为专业教练,要把不断地修炼自己做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功课。说到底,教练对话,是2个人内在的“心智模式”(意识)在交流,并不是外在看起来的那样的2个“人”在交流。
教练是一项不断修炼的事业,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是在过去的5年中不断地学习他人的智慧、再加上自己的反思和思考得出来的,不见得正确,仅求抛砖引玉,与各位伙伴探讨。
最后感谢“iCoach教练与我同学会”组织的教练沙龙活动,真棒!真心推荐大家参加。
注:本文原写于2014年9月27日,9月30日整理完成并首发于微信公从帐号。版权为陈绰所有,转载需经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