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盲人打灯笼的故事

一天夜里,一个禅师在漆黑的路上走着。因为路太黑,行人之间难免有磕磕碰碰,禅师也被别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着,忽然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都打着灯笼!”

禅师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时,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呀,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那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着灯笼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灯笼是什么样子,灯光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盲人说:“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和我一样的盲人了,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非常震动地感叹道:“原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

盲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我自己!”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时,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

禅师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小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撞到我了。”

禅师顿悟,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智慧,其实智慧就在我的身边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点灯给别人照亮道路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有时候,要先帮助到别人,然后才能帮助到自己。

陈绰:这篇故事读过几次了,每读一次,都回味很久。前2天又遇到了这个故事,这次回味得更久。从中我读到的是:

1、有时候,我们不需要去看到别人,只需要让别人看到我们自己。

2、因为资源不同(也许是处于很大的劣势),于是有了不同的切入点,有了不同的想法,有了不同的做法。有时候,只需要从对方的角度去想想。

3、盲人想要的不是光亮,而是别人不要撞到自己,光亮是方法,而不被撞到才是目的。有多少时候,我们没有很好地分清楚目的和方法呢?这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比这位盲人还盲呢?

4、现实生活中,摸黑走夜路的情况真实发生的很少;但是,和摸黑走夜路却不打灯笼这件事相似的事情却比比皆是,我们常有这样的事情,却不自知,不是吗?

——–

◎ 我的微人公众帐号现已推出的栏目为:观点、感悟、训练、电影、践行、书摘、教练方法、点滴、课程、实践、分享、故事。未来将陆续推出教练能力等栏目。

◎ 关注帐号后,回复上述栏目的关键词,可收到相关栏目文章(同栏目文章随机发送)。

传播教练技术,缔造幸福人

故事|一个关于快乐的故事

有一个人赚了很多钱,很富有了,但是他却感觉不快乐,于是他到处寻找老师,希望老师能教他如何变得更快乐。

这很难,因为他认定能教他快乐的老师必须先能向他展示快乐才行,而他寻访到的老师都不能向他展示快乐,而且很多老师看起来自己都不快乐,所以他不相信他们能教会他快乐。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村庄,村民们说附近的森林里有位大师,他也许能教人如何快乐。

这个人骑上马进了山,果然在湖边找到了这位大师。大师正在打坐,他和周围都显得非常的平静详和。

这个人礼貌地上前问到:“我很富有但是不快乐,听说您能教人快乐,你能不能先给我展示一下快乐呢?”

这位大师听了这话,说:“那你能不能先给我展示一下你的富有呢?”

这个人于是从马背上取下了一袋子钻石,这些钻石非常值钱,他把袋子就交给了大师。大师接过袋子看了看,然后转身飞快地跑开了。

这个人愣住了,然后马上反应过来,就拼命地去追,可根本就追不上,于是他大声喊叫“骗子抢了我的东西!”

一会儿大师便不见了,这个人没有了办法,就悲伤地走到了来时的村子,对村民诉说自己的遭遇,说自己失去了几乎所有的财富。村民说不了解这个大师的行踪,然后就各自散去了。

这个人非常悲伤地走回到森林里,准备骑马回去。当他走回到马旁边时,却发现大师安静地坐在那边,而那袋钻石也已经放回到马背上的口袋里了。

他顿时喜极而泣,然后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师问他:“你现在体会到了快乐了吗?”

这个人回答:“特别地快乐。”

大师又问:“现在你拥有的比来的时候更多了吗?”

陈绰:看完这个故事,我就在想:是什么让我们感觉很快乐?我的答案是:快乐的心态。你的答案呢?

——–

◎ 我的微信帐号现已推出的栏目为:观点、感悟、训练、电影、践行、书摘、教练方法、点滴、课程、实践、分享、故事。未来将陆续推出教练能力等栏目。

◎ 关注帐号后,回复上述栏目的关键词,可收到相关栏目文章(同栏目文章随机发送)。

传播教练技术,缔造幸福人

故事|一个关于快乐的故事

有一个人赚了很多钱,很富有了,但是他却感觉不快乐,于是他到处寻找老师,希望老师能教他如何变得更快乐。

这很难,因为他认定能教他快乐的老师必须先能向他展示快乐才行,而他寻访到的老师都不能向他展示快乐,而且很多老师看起来自己都不快乐,所以他不相信他们能教会他快乐。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村庄,村民们说附近的森林里有位大师,他也许能教人如何快乐。

这个人骑上马进了山,果然在湖边找到了这位大师。大师正在打坐,他和周围都显得非常的平静详和。

这个人礼貌地上前问到:“我很富有但是不快乐,听说您能教授快乐,你能不能先给我展示一下快乐呢?”

这位大师听了这话,说:“那你能不能先给我展示一下你的富有呢?”

这个人于是从马背上取下了一袋子钻石,这些钻石非常值钱,他把袋子就交给了大师。大师接过袋子看了看,然后转身飞快地跑开了。

这个人愣住了,然后马上反应过来,就拼命地去追,可根本就追不上,于是他大声喊叫“骗子抢了我的东西!”

一会儿大师便不见了,这个人没有了办法,就悲伤地走到了来时的村子,对村民诉说自己的遭遇,说自己失去了几乎所有的财富。村民说不了解这个大师的行踪,然后就各自散去了。

这个人非常悲伤地走回到森林里,准备骑马回去。当他走回到马的旁边时,发现大师还安静地坐在那边,而那袋钻石也已经放回到马背上的口袋里了。

他顿时喜极而泣,然后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师问他:“你现在体会到了快乐了吗?”

这个人回答:“特别地快乐。”

大师又问:“现在你拥有的比来的时候更多吗?

故事|3821 – 对错真的那么重要吗?

今天在微信群里看到这样一个笑话,觉得很有意思:

话说有两个人大吵了一天,其中一个人说3×8=24,另一个人说3×8=21。两人相争不下,告到县衙。县官听罢,说:“把三八二十四的拖出去,打二十大板!”二十四的不满:“明明是他蠢,如何打我?”县官答:“跟三八二十一的人能吵一天,还说你不蠢?不打你打谁?”

哈哈哈,好笑吧?

问题是好笑在哪里。 

二十四那个人只想着二十一的那个人算得不对,但却没想到为什么那个人算得不对,如果多想想背后的原因的话,就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去较这个真了。二十一的那个人可能有很多原因没算对,可能是真的以为就是3821,可以是故意的,还可能。。。

不管怎么样,就这表面上的结果去争吵,肯定是自己惹气生,浪费宝贵的时间。

不过笑话终归是笑话,现实生活中,估计是没有谁真的那么蠢,真的会为3×8=21去吵上一天。

但是我们会不会为其他的类似的3821的事情而且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和能量呢?肯定有啊!

前些天和一位朋友沟通,她和我讲了家庭中的一些旧事,大概的意思是哪些事情自己做得对,别人做的错。我理解她的心情和想法,但她已经多次和我讲同样及类似的事情,我看到她的固有的模式一直没有突破。因为只是朋友关系,并非是我的教练客户,因此也不能以完整的教练的方式去支持她,所以我就和她分享了我以教练的视角来看待她的事情的一些想法。听的时候,她倒是接受的,但一会儿就又绕了回到了老路上。现在看来,她又回去和那个3821去吵了——更何况对方又不见得是一位3821。

其实这样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这对每个人都一样,只是发生的次数多少不同而已。实际上我们有时太执着于对错,而忘了我们为什么想要争这个对错,目的是什么?明确了目的,那么也许就可以看到除了争个对错之外,还有那么多那么多丰富的选择。

跳出事情之外想想,think out of the box,也许会有很多不同。

故事|“待用咖啡”

待用咖啡”这个名字,我是春节后偶然在网上看到的。记得看到的那天,心情很激动,觉得世界上有这样温馨的故事真好!当时我就想,如果我推出一种“待用教练”这样的公益,让一些真正有内在成长需求、需要得到一些关键的支持但却付不起教练费用的人,能够享受到人生教练的服务,从而一生变得不同,那该多好啊!所以自春节后以来,“待用咖啡”这个名字一直在心里挥之不去。

 一、“待用咖啡”的由来

待用咖啡(suspended coffee),意大利语是caffe sospeso,是从二战开始慢慢流行起来的。这个传统起源于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的咖啡馆,在那里,人们可以提前多买一两杯咖啡,给其他可能比较贫困的咖啡爱好者享用。后来的囊中羞涩的顾客可以问问是否有“待用咖啡”,如果有就可以不用付钱也能喝上一杯热热的咖啡。

二、“待用咖啡”在全世界

网上可查的“待用咖啡”的资料不多,查到的资料也有些日期不详。

据说,这个主意如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在网络上引起了轰动,欧洲和北美的咖啡店也都加入到了“待用咖啡”运动中来,该活动的脸书主页获得了超过2.8万个“赞”。(陈绰注:日期不详)

法新社上周(陈绰注:日期不详)报道称,在欧洲经济受到重创的情况下,这个传统在其他欧洲国家也渐渐固定下来。在保加利亚超过150家咖啡馆加入进来。

在加入此项传统的咖啡馆里,顾客们可以问问是否有“待用咖啡”提供,如果有就可以给他们提供咖啡饮品,这都是因为某位陌生人的善心之举。

三、“待用咖啡”在中国

今天在网上查询时,发现在这个概念在中国有了新发展,很令人兴奋。

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不是“待用咖啡”,而是“待用快餐”、“待用面条”。而且首先是由一位省公安厅副厅长发起的,目前已经有多家快餐店等加入这项运动。

陈里
陈里,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三农专家、管理学博士、硕导,主要关注民生、三农、社会管理创新等话题。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2013年4月12日晚11时,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里的实名认证微博“陈里”,在新浪发的一条微博引来众多关注,微博呼吁国内快餐店为贫困残疾人、老年人,提供一些“待餐盒饭”,这样既符合中国国情,也能给弱势群体一定尊严;

4月12日当晚11时12分,“陈里”再发呼吁,希望公益人士、爱心市民、大学生献一份爱心。最好是一些符合卫生规定的连锁店参与,并经过有关部门许可,向社会公示;

晚11时22分,“陈里”第三次呼吁,在一些正规餐饮场所,如果跟前有贫困者的话,爱心人士可以顺手多买一份“待餐食品”,并由饭店经营者以适当形式交给贫困人员享用。

第一位推出“待用快餐”的,是在西安经营一家快餐店的台湾人高文麒。在看到了陈里的微博后,他当下就决定要在自己的店里推广“待用快餐”。2013年4月13日,他在自己的店里打出了“本店免费提供待用快餐,请入店点餐”的牌子,并首先认购了5份套餐,提供给有需要的人。

待用快餐
高文麒的待用快餐

推广“待用快餐”仅三天,已经有不少好心人在店里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到2013年4月15日下午4点钟,高文麒的快餐店内已经有50多份“待用快餐”,其中3份已经被有需要的人取走。之后,除了高文麒的店,全国几十家餐饮企业纷纷表示对这个活动有兴趣,希望能够加入其中。

对于网友和餐饮企业关心的“待用快餐”定价问题,高文麒认为,“待用快餐”定价要低于售价,商家只收回成本即可。在高文麒自己的店中,一份售价16元的卤肉饭套餐,作为“待用快餐”的售价仅为10元,比成本价还要低上一块多。那么如何确定来领取免费快餐的人都是弱势群体呢?高文麒在自己的店里,不会对领取快餐的人进行身份识别。任何人都可以来领。“这么做是为了照顾领取人的尊严。弱势群体也好面子,我们不想别人以尊严为代价换取一餐!”

不主张查验领取人的身份,但高文麒却坚持对“待用快餐”限量供应。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占便宜”的行为;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商家持续的推行这项活动。

据说目前参与的城市有陕西西安、宝鸡、富平,河南郑州、南阳、洛阳、鹤壁,江苏苏州、南京、扬州、徐州、滨海,浙江慈溪,甘肃兰州,青海省,贵州遵义,重庆,辽宁大连,哈尔滨,福建福州,广东珠海,云南昆明,湖北武汉,河北衡水、廊坊等。参与的餐厅数量在全国有60多家。

四、我的美丽想法

根据网上的报导,据说“待用快餐”目前并没有非常多的人去享用。但我仍然认为这件事非常有意义。这至少是一个信号,是一些人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帮助的一个信号。

人人都可以帮助他人,这种善意每个人内心里都有。只是需要有一些机会,去促发大家去真正地行动。

我相信,当每个人遇到(他能帮助的)困难都愿意伸出援手时,当每个人都觉得帮助陌生人是一种很正常、很有修养的事情时,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呵呵,可能曾经受益于很多人不求回报的帮助,可能是曾经觉得很需要帮助,可能是曾经看到很多人需要帮助,可能是现在正在看到很多人需要帮助(包括我自己),我就如此地希望创造一个大家更能互相帮助的世界吧!

无论如何,只要我能,我就愿意去帮助他人。我相信,别人也是一样!

(2013年8月29日,今天看到了陈里的博客,其中有媒体对待用快餐的报道

故事|穷和尚富和尚 – 所有的资源已经具足

今天忽然又想起穷和尚富和尚的故事。查了一下博客,2010年4月1日写过一篇博文,关于这个主题,当时是和一位朋友闲聊,说起另外一位朋友休假去印度完成一件很她想做的事情去了,当时这位朋友说:我也想去,可是我得有钱才行。

就是这句玩笑话,当时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忘记多年的穷和尚富和尚的故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生活中总是有这么很有趣的事情:有些资源本来很丰富的人,却觉得自己条件馈乏,无法达成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有些资源看起来不那么丰富的人,却勇于尝试,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所以,所有的资源其实已经具足,最重要的是勇于开始,开始就一定有收获,而且常常是超出期望的收获。

附:《为学一首示子侄》原文全文
(以下内容转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483653.htm)

蜀鄙二僧选自清代学者彭端淑的《为学》。彭端淑 ,字乐斋,清代丹棱(今属四川) 约1699一约1779年,清代文学家,号仪一。清康熙38年(1699年)他注重振兴教育,培植人才,整顿吏治。乾隆二十年辞职返川,任成都锦江书院主讲、院长二十年,造就了大批如李调元张船山等优秀人才。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著有《白鹤堂诗文集》、《雪夜诗坛》、《为学》(意为做学问),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八十一岁时病故于成都南郊白鹤堂 。
 
《为学》的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或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 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 (shēn)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疆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 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 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成语|舍本逐末 – 目的和方法哪个更重要

这几天在做一些事情,发现团队中的沟通有一些小小的不畅顺,总结了一下,发现是有的人一直在谈方法,而有的人在明晰原则和目的,彼此的交流没有在一个层面上。这个小问题出现了2次,好在大家直接交流,没有形成大的阻碍。

但这件事引起了我一定的思考,刚才忽然间想到了“舍本逐末”这个词。恰巧今天订购的《成语大词典》到货了,于是翻开来仔细读了一下。

《成语大词典》中的解释如下:舍:舍弃;本:树根,指根本;逐:追求;末:树梢,指枝节。放弃根本的而追求枝节的,指做事不从根本的、主要的地方下手,而只在细枝末节上用力气。

我觉得,做事的方法,和做事的目的比起来,肯定是后者更重要。但我们有时常常会忽略了做事的目的,而只是想着如何去做。还不清晰要去向哪里,如何选择要去的路?所以,在开始制定方案之前,首先清晰、共识出要达成的目的、要遵守的原则等,然后用这些目的、原则来评估方法,进而选择最合适的方案,这会比直接讨论、确定方法要更高效。

故事|乌鸦喝水 – 创造性地寻找解决方案(+后记)

乌鸦喝水

        今天收到一位教练发来的几张图片,其中一张图片上画的是乌鸦喝水,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张图片,因为我想这太符合教练的理念啦——对于任何问题,方法总是有的!乌鸦都能创造性地找到喝水的解决办法,更何况我们聪明的人呢?

        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几乎人人都知道,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学过了,但是这些年我却没有想起过它。于是我很好奇地马上去网上搜了一下,发现原来这篇故事是出自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那应该是一年级就学过的了吧?

      原文是: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于是我很佩服当年给我们编课本的那些人,给我们选的故事多好啊,时至今日我们还用得上!而且还理解更深刻了。其实不只这一个乌鸦喝水的故事,还有穷和尚富 和尚的故事,我上个月团队教练时就给学员们讲过,还有郑人买履的故事,刻舟求剑的故事,我觉得也特别适合在教练时使用。所以在想,有时间应该整理一下这些 故事、为我所用啦。

        后记:今天下午CCF开会,晚饭回来,与发给我这幅图片的教练朋友乘一辆车,我告诉她我很喜欢这幅画,已经发到博客上了。谁知她告诉我说,这幅画是一个十 六七岁的孩子,天二宝,用脚画的,这个孩子没有膝盖,所以腿不能打弯,而且手不能写字。我本以为是一位成年人画的,我心里还想,她们受的教育可能不是很 多,所以小学时学到的东西还记得,而对我们一般人,小学学过的故事早忘光了,谁知我的推测完全不正确!

        知道了这幅画的作者是这个孩子以后,对我来说,这幅画的意义马上就不同了。我想,这幅画我会记一辈子的。(写于晚22:08)

注:本文原文发表于2011年9月3日,新浪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089920100wcu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