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未来的企业学习也许是这样的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完成一期了2天的《4D卓越团队》公益课程分享。30来位来自各界的朋友聚在一起,共同学习了这套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世界上最有效的领导力及团队建设体系”(4D体系的的创建者查理语))。课程当中,大家一起非常投入地互动,2天下来,快乐地创造了很多学习成果,大家都觉得很有收获。这2天看到这个班的微信群里大家的互动很多,很多朋友已经在工作当中有了运用啦,比如说有的已经给同事、朋友做了4D测评进行了天生个性解读,有的黄色朋友已经和自己的蓝色上级做了直接沟通,有了很大的收获、能量也更高了,同时还有很多朋友和自己周围的人表达了更多的欣赏和感谢。看到大家这些进展,我甭提有多开心啦!

非常开心是我对这类公益分享课程的感受。这与我给企业客户上的课程的体验会有一些不一样。在给企业学员上的课程当中,开心程度没有这么高,同时有时候我要用“强势”一些的培训师风格去带动学员,所以会更不象“教练”的自己。而在上周末这样的公益分享课程当中,我感觉与大家的联接感比较强。主要的原因,正如我前几天在课程当中说过的,我觉得这个班的学员的学习意愿度非常强。其实不只是这个班,其实自从2012年我第一次做公益分享课程以来,每个班的学员的学习的意愿度都非常强。这是为什么呢?

经过这三年来的观察,总结了一下,我认为这些学员有以上这2个特点:

1、自己决定付出时间、精力和费用来上课。对,他们来上我的公益课程,是要付出一定的费用的。课程是公益的,但不是免费的,这一点是我从一开始就坚持的。在我自己主办以及与合作伙伴共同合作的公益分享课程及讲座中,没有一次是不收费的,而且每次只有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我才开放免费的机会(比如说对某些大学生)。自己要付一些费用,设置了这个小小的门槛,就让最后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朋友们的学习意愿度大大地增加,正是应了那句话:付出了才会更加珍惜。

2、这些公益课程的学员中,有很多是“学习工作者”,比如说培训师、HR、培训经理等,他们都是不断地学习、基础很好的学习者,所以互相激发、分享出来的东西比较深,大家在一起的分享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他们当中有一些分享真的也让我学习到一些东西、获得一些启发。这一点特别符合教练的理念:每个人都是非常卓越的。我也特别享受运用教练的方式,让大家互相分享、学习。

我想,以上2个特点,是这类公益分享课程效果更好一些的原因。其中第一个我觉得最重要。只要学员有了很强的意愿度,我想我怎么都能让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收获。咱是教练嘛,仅是启发他们,他们也会有收获的呀,哈哈!

由此转到我要说的重点。前些天我忽然间有一个想法,我想,未来,也许这种低收费、由学员自己付费的学习会成为一种趋势。这里我指的不是学历、考证的那些各种学习,我指的是我所在的这个领域——企业的培训、旨进增加员工的工作能力的那种学习,你懂的。

相信做企业培训的相关人士都会知道这一点,就是企业培训中的学员学习的意愿度总体上来说不是很高,不是很珍惜学习的机会。用一位教练大师的话来说,这些企业的学员就象是“囚徒”一样,是被“指派”来学习的。当然这里边有很多原因,比如说培训项目设计可以更优化、可以更深入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学员要更理解企业安排培训的目的等等,但今天要说的不是这些影响因素。今天要说的,只是直接针对企业学员的学习意愿度的。

我想,未来也许有一天,会发展到,企业员工每个人为自己的学习成长负责,除了每个企业很具有专业性的那些学习如产品培训外,通用性的能力培养如领导力提升、沟通能力等这类学习,将会由员工自己寻找资源完成。具备这些能力的,将会被企业录用;这些能力弱些的,竞争力就差一些,就要自己努力去补上。

未来,也许可以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就是大家可以花比较少的钱去学习。比如说现在每天千元以上的课程,只需要几百元就可以了(比如说上周末我的那个课程,每人每天就只要400元,要知道我当时可是花了大价格学习来的呀,现在卖到企业里去,也是比较贵的呀),而且如果打算长期上一些课程的话,还可以以成为会员等方式获得大幅的优惠。粗略地算一下,就拿400元/天来算,1万元的话,每年也可以上25天的课程了,这可是很大的课程量啊,相当的值得呀。

以上我说的,主要是针对企业课程培训这一块。实际上我觉得,未来培训课程这种形式还会有很多变化,单纯的培训课程需求量不一定减少,但从需求的比例上会下降,因为在未来,项目式的长期学习这种形式的比例可能会增加,教练辅导这种形式会增加到各种学习形式当中。教练会帮助学习者把学习收获落地,扩大学习成果。教练的方式会让任何一种内容的学习的效果倍增。

综合上边所说到的,针对目前企业员工通用软能力培训这块,我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3个趋势:1、学习者个人更加负责任、学习成为个人的事情;2、课程提供者的费用会降低;3、项目式的学习会更普及。这3个趋势当中,我觉得第3个是必然的;第2个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课程的传统销售形式会发生转变,学费中的销售费用会大幅下降、让利于学员,同时课程提供者的利润空间却不会下降,我想这个也是必然的;而第1项也会是必然的,同时有一个逐渐转换的过程,我们已经看到有一些先行者早已出发,未来马上有一些人会跟上应该不是难事。

以上是我个人近期的一点思考,概念上我没有去清晰、严格地界定,也没有力求把观点讲得特别有逻辑,只是希望花一点时间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去抛砖引玉,愿对国内企业学习领域有一些促进。愿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共同进步,让每个人都成为更好的自己,让世界更美好!

注:本文版权为陈绰所有,转载需经作者同意。

践行|30天“10问”心得

 

从上个月,9月11日开始,我每天向自己提出10个问题,坚持连续做了30天,一直到前几天,10月10日结束。10月10日那天,我觉得自己已经收获到了自己想要的,于是决定停止每天“10问”,换另外一种方法来帮助自己。

回顾这一个月时间的“10问”,感觉自己收获很大,呵呵!总的感觉是,行动力提升了很多,很好地管理了自己。刚刚回头大致看了一下每天的提问还有回答,发现还真是做了好多事情啊!

先说说自己当时为什么这样做。最初不是因为我自己要做,而是自己参加的“慧一教练平台”要求这样做,对于我这个比较喜欢自由的人来说,呵呵,坚持做这个,其实还是不太愿意的。但是,我还有另外一个很有利的方面哪,就是我是个“教练践行者”呀,这种和教练相关的事情,我还是非常上心滴,于是在心里承诺了连续3个月操练这项“10问”。当然,现在提前结束了,是因为我已经知道了这种操练方式对我自己的价值,我决定要实施另外一项操练了,呵呵。

再说说这么坚持做下来,我自己有什么收获吧。

嗯,首先呢,我给自己的高效行动力建立了一个支持体系,强有力的支持体系。我呢,是一个爱思考、但行动较慢的人,喜欢比较自由地做一些事情,除了和别人之间的约定我会非常留心地去执行好之外,和自己的约定或者说计划呢,常常会延期、滞后执行,然后自己心里其实就不太爽,你懂的,呵呵。这次通过“10问”,我有效地把自己给“管”起来了,想做的事情通过这么一问一答,呵呵,就做出来了!自己对这点很满意。

其次呢,通过这连续30天的“10问”,我发现了,或者说是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关注点,或者说突破点是在哪里。在第6天的时候,我发现其他教练同伴们问自己的问题,基本上是关于“觉察”的,而我呢,则大多数是关于“做”的。发现了这个不同,我也更加知道自己的重点是在哪里了,就是,我想得很清楚了,就是去“做”,去“做到”。

还有什么收获呢?嗯,就是把一些学习到的东西、以及好的感悟给沉淀下来了。比如说第10天,我收获了一个“简”字,这是每天读10钟书时收获到的,当时觉得这特别适合我,因为我做事情有“完美化”、“扩大化”的倾向,当“完美化、扩大化”时,自己心里不由得就沉重了,因为感觉要花好多时间啊,而我的时间是最紧的了,好多事情要做哪!收获了这一个“简”字,后来就时常会想起来,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一想起“简”的原则,就马上就知道要如何去做了。另外一个很好的沉淀就是,第4天,从一个人的经历中真实地看到了“一件事情投入地做到10年,真的就会成为大师”,自己很受鼓舞。呵呵,做专业教练,我做到第6个年头了哦,哈哈!

好,收获说了3点啦!再说说这30天中我都做了啥来把自已管理起来吧。也说3点,看能不能说完,呵呵。

首先,我坚持每天完成“10问”。刚开始时,原以为可以每天可以做“清晨10问”的,但发现一直没有能在早晨问,一直都是在晚上问的,有一天是从早问到晚积累下来的。有时候,真的是一天很累了,真的好想早点休息。但是!但是我一想到自己承诺了要去做的,就坚持完成这“10问”,并坚持在自己的公众帐号里配上合适的图片发到群里。大家别觉得我这是完美主义哈!我其实是为了分享的时候占的篇幅小些、方便别人阅读,同时还有一些方便公开的内容我也可以发给别的朋友看看。总之,这30天里,重要的是,我每天坚持下来了,这个确实要给自己点赞!

然后呢,在第3天的时候,为了能够确保每天完成一些事情,我决定做一个“核查表”。于是在第4天,这个“核查表”就开始发挥了作用,一直持续到10月2号我开始休假前一天,共19天。这个核查表里,包括每天读书10分钟,每天画画10分钟,每天做某种方式的锻炼,每天做一件我喜欢的事情,还有其他一些我认为很重要的事情等。读书、画画、锻炼这些我每天都做到了,这个让我很开心。其他的事情也基本上都做到了,达成率应该在90%以上,我感觉挺好。很感谢这个“核查表”。

还做了啥呢?嗯,就是回答我自己提出的问题啦!慧一教练平台留的作业当时并没有明确说要不要回答,于是最初我告诉自己回答3个。结果做下来,我发现,我问出的问题,我特别想回答!感觉自己不回答的话,就缺少了什么、损失了什么!就象后来有一次海引老师做的一个比喻:你提出了问题,就等于做了一餐饭,你做了一餐饭,如果不吃的话,是不是就可惜了?我就是那样的感觉,我问的问题是为我自己问的,我不回答不就可惜了?我回答了那些问题,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行动和收获。刚才统计了一下,最初的计划是每天问10答3,但事实上有16天我回答了全部10个提问,其中有7天是连续回答了10个,而其他各天也多数回答了6个以上的问题。很感谢自己的这些问题,还有问题的回答。

嗯,做了啥也说完啦,那最后再谈谈感受吧!也谈3点,呵呵。

第一个感受,我要说的是,坚持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同时我还要说,坚持也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印象很深的是,有时候,我问了几个问题后,真的有点想不出来要问什么问题了,又不想问和前一天同样的问题(我问的问题一般都是关于做的问题嘛,所以容易重复),于是我就让自己闭上眼睛,双手合在胸前,深呼吸,静一会儿,问题就自然出现了。有好多次,我都是这么发现新问题的,呵呵。发现了问题,也就发现了答案,也有就了后边的收获。

第二个很深的感受是,潜下心来,专注在自己的世界里,向自己提问并认真地回答,真的可以使自己进入一种非常好的状态,给自己增加能量、增加干劲儿。有很多时候,我真的很爱自己的提问!刚刚回头去看了一下时,很随意就发现了几个很喜欢的问题,如:第9天第5个提问“我如何时时刻刻心怀仁爱?”、第12天第7个提问“假如我拥有10分的动力和干劲儿,那会是什么样子的?”第13天第5-10个提问连续而来,让我非常兴奋:“5、我特别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生就觉得特别的值得?6、如果我真的活出了这样的一生,那我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7、有了那样的一生,有了那样的状态,平时的行为表现会是什么样的?8、现在有什么样的感受?9、明天我要做到的是?10、我现在对自己特别欣赏的是?看到这些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呢?

第三个感受呢,嗯,就是要去真正去“做”,才会真正“知道”。每天“10问”,我做过了,我体验到了,所以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对我的价值。同时我还知道,由于每人问出的问题不能,做法不同,大家各自的收获也可能会不同。对我来说,我通过每天“10问”,起到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总结当天及过去的一段时间,计划明天及规划更远的未来,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落实外在的行动,这几项构成了我的“10问”的主线。

嗯,30天“10问”心得总结完成啦,哈哈!给自己这段时间的操练划上一个完美的小句号!呵呵,一个月后,再分享另外一项操练的的心得哈!透露一下,我现在每天操练的是,“活出教练能力小故事”,每天记录得挺起劲儿的哪!为我点赞加油哦!

注:本文版权为陈绰所有,转载需经作者同意。

感悟|走路可以顺拐,你相信吗?

有一件事情让我觉得很有趣,给我带来一个觉察。

昨天下午去参观了西安博物院。呵呵,这个假期我借机在西安旅游哪。自从2005年来过西安之后,我就一直很喜欢西安,感觉西安特别有文化。今年这次,我选择了一些原来没有看过的地方,轻松地走走看看。

昨天在西安博物院里,我发现了一只很迷你、很可爱的“小怪兽”,鎏金走龙,唐朝的。我看着看着,忽然发现,它走路是顺拐的!哈哈,我顿时觉得很好笑、很有趣,马上把朋友叫过来一起看,因为我觉得古人把它给做错了。然后,我把这个小家伙的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供大家一起乐一乐。

很多朋友很快点赞啦,我猜测他们可能也是很好奇会有这样的情况。在回复的朋友当中,其中有一位是小朋友,呵呵,一位大学生,她回复说长颈鹿走路就是顺拐的。还有一位弟弟说,可能就应该是这样走的。我当时看了回复很吃惊,就想:啊!真有走路顺拐的动物啊?还真有这样的事情啊?

昨天晚上到家,赶紧上网查了一下,还真查到啦!一篇文章介绍说,已经有爱追根究底的人去动物园亲自考察过了,说看到长颈鹿走路时,还真是顺拐的哪!哈哈!

这篇文章中还说,长颈鹿顺拐走路,可能是为了应对它300多的高血压,呵呵。这篇文章同时还介绍说,长颈鹿在奔跑时,就不是顺拐的了。哈哈,真是有趣呀。

今天时不时地想起这件事情。刚才决定自己试一下顺拐走路是啥感觉。

我先是试了下直立行走。顺拐走时,感觉全身僵硬、不自然,走在地板上发出的声音也比较大。正常走时,则感觉很平衡、很放松,发出的声音也小一些。

然后我又试了一下四肢着地的行走。我得说,人真的不是适合四肢着地行走的动物!感觉真不舒服哎。但为了能真正的感受一把,我决定突破舒适区,坚持尝试下去,哈哈!

试验的结果是:感觉还是很容易就用顺拐的方式走的,一开始时身体比较容易摆成顺拐的姿势,后来就更清楚怎么调整到不顺拐的姿势了。用两种资势走下来,慢些走的时候,感觉顺拐走更容易、但也是声音更大些,不顺拐的方式更平衡、更舒服些可能。

来来回回试了几次,很累,感觉有些混乱。。。

哈哈,试验结束了,身体也稍有了一点用四肢走路的记忆。

而关于顺拐走路的记忆,我真是太深刻啦。昨天下午一直到今天,我时不时地想起来。

之所以让我印象如此之深,是因为,我发现,原来我们以为那么正确的东西,其实可能是不正确的!有动物顺拐走路的这件事情,实际上是给了我又一个很真实的触动!

我想,动物走路的这件事情是这样的,那么还可能有多少事情,并不是我以为的那个样子呀!我以为对的东西,其实很有可能是不对、或者不全对的!

做为教练的我,当然很珍惜这样的发现和觉察啦。我知道,这件小事情,对我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提醒我时时去关注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的视角和观点可能是狭隘的了,可能受困于自己的局限性而不自知了。主动去发现自己这样的局限点、盲点,是我们做为专业教练不断地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心智模式的一个方式呀。

所以我想把这件有趣的小事情记录下来,与各位朋友共勉。同时特别感谢我的那位大学生小朋友和我的那位弟弟,感谢他们让我看到我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同时有另外一个感悟就是,要想加快提升自己的速度,聆听到反馈信息真的很重要!所以欢迎各位朋友以恰当的方式给我反馈哦!

感谢朋友们一路同行,互相分享。大家一起同行,不只是走得更远,同时也走得更快呀!哈哈。

注:本文版权为陈绰所有,转载需经作者同意。